中國養老服務業專家沙龍·匯聚精英 研究政策 探索模式 傳播理念
發言嘉賓:董紅亞
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福利研究所所長
關于醫養結合,2015年我做過民政部民政研究中心專項委托的相關課題--《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需求及政策評估》,當時做了全國、浙江省點面結合較為系統全面的課題調研,對這一主題有一些思考。 今天選這個視角來嵌入談醫養結合和長照問題,是基于現狀的思考。
以國家醫養結合專項指導意見(84號)2015年出臺計,到現在已快2年了(行業和各地實踐更早),我們還在感慨官方或媒體的一些基本用詞的混亂,比如前段時間國務院督查組督查內容的名稱就叫“醫療養老專項督查工作”。甚至我們對“醫養結合”這個提法也頗有微詞,認為是養護結合或養護康結合。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家講這個問題的語境不同,梳理下起碼有三個不同的層面在講這個問題:
一是從需求和供給者層面看:老人和家屬,實施醫養結合要求解決的是住養老人的日常醫療服務便利性和醫療費用問題;養老機構,通過醫養結合主要希望解決的是助醫服務和老年人突發狀態的風險管控問題。
二是從民政和專家層面看:是從養老服務視角來講醫養結合,也就是長期照護視角下的醫護資源和社會照護資源的整合問題。
三是從國家政策層面看:84號文件的政策目標表述為,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綜合、連續轉接的服務。后來,健康中國綱要以及“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從積極老齡化角度,又前置“健康干預”。
很明顯,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定位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宏觀層面的總體制度設計。著眼的是全生命周期、全人服務理念下的服務體系構建和保障。這沒有問題,而且很必要,也是制度建設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層。問題在哪兒?
從“有養無醫”走向了粗暴的“以醫代養”
醫養結合實際需要和實踐推進太快了,政策細化跟不上;全人、全生命周期里涵蓋內容太多,里面的服務項目性質、服務、目標等差異很大,在醫是剛性、專業、有資金保障的情況下,老人和社會資本自然都往醫靠。于是出現了從“有養無醫”,走向粗暴的”以醫代養”的現狀。
這是第一個層面要表達的,即各層面講這問題,話語體系不同。實質是國家及主要部門(衛計委),對這個問題操作層面的關注還沒到長期照護這一層面。
一個傾向,兩個問題
第二層要表達的是,從醫養結合實踐看,問題確實很突出?梢愿爬 :一個傾向,即重醫;兩個問題,即醫養結合失序、醫養結合低效。
進一步推進的思考
第三層面,進一步推進的思考:
1.要以建立長期照護制度為導向來推進醫養結合。從長期照護視角框架下來講醫養結合,其定性、內涵外延、設施類型和標準、籌資機制、隊伍等問題自然就清晰了,不會再無限泛化或語義不清。這是做事情、討論問題的基本前提。而且不管照護保險當前實不實施,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必須明確提出并有序全面推進。
當前,在國家對長期照護制度界定不明的情況下,個人認為不要過于強調醫養結合及發展指標的考核,我們把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放大了,某種意義上老年人是治不好的,重點是干預和功能盡可能維持。關鍵是要理清楚從長期照護角度來講,醫養結合的“醫”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2.醫養結合不是一種養老模式,不是簡單兩者設施的相加,它是一種機制,資源整合的機制。
從這點來講,當前醫養結合低效的主要責任在衛計部門。衛計部門應更主動有為,或者國家對現有醫療資源的流動機制要做很多突破以及強制性對養老服務支持的規定。
3.要注重從照護文化的角度來提升質量。養老服務要講技術和標準,但不要技術化和標準化,養老服務是很個性化的東西;民政和老齡部門要重視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解決養老服務的人性、品質、社會資源整合和社會包容問題。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